正在浏览此主题的非会员数: |
话题状态: 启用 此话题中所有文章数: 1 |
![]() |
作者 |
|
![]() 入门 ![]() 注册日期: 2013-6-14 文章数: 19 状态: 离线 |
中国画传统分类,从题材角度出发,有人物、山水、花鸟。从技法角度出发,有白描、工笔、写意。尽管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用线条在陶器上刻画各种花纹图案是多么稚拙,但已刻画下中国画的雏形,也深深地刻画下中国画线的 意志。而白描从各画科的“粉本”脱胎出来却要经历漫长的历程。从晋顾恺之的软中有劲的“春蚕吐丝”,到梁张僧繇的“点曳斫拂”,直至唐吴道子以独树一帜的粗细描“药菜条”形成“古今独步”的“吴装”,将白描画推到 登峰造极的境界。北宋李公麟则尽得张、顾、吴之神髓,在此基础上,兼蓄并收,独标纯洁。 作为卷轴画的范畴,我们迄今能看到的较为完整的白描画,是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及《人物御龙》帛画。秦汉以来的绘画,线描是绘画的主要形式,但已与重彩结合得相当完美。这个时期追求神化融于自 然,又把自然给予理想化。可以这样说它是追求理想化的绘画。由于理性使画面产生的秩序感,使写实风格富有装饰性。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铭族帛画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但线描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表现手法,要到顾恺之才有划时代变化,《女史溉图卷》(隋代摹本)是中国画现存最古老的名画之一,全卷基本用线,略施淡彩。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 在”(《历代名画记》卷二)。俯瞰中国画的线的发展,从长沙出土的战国、西汉两处帛画,看出顾恺之的线是在其基础上延续。纵看顾恺之跨上一个很大台阶。顾恺之之前的画,图解性极强,势必影响、削弱线的功能的运用。 使其流于简单、概念化而又潦草;而顾恺之的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