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展讯】“林若熹•线意志和没骨风”中国画展


展览名称:“林若熹•线意志和没骨风”中国画展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9日—10月17日

展览地点:筑波大学综合研究楼

主办单位:筑波大学艺术系

策划:太田圭教授、仫山辉美教授、李宗仁教授、刘素真副教授



“林若熹·线意志和没骨风”中国画展,将于2019年10月9日(星期三)在筑波大学综合研究楼展出。此次展览由筑波大学艺术系主办,太田圭教授、仫山辉美教授、李宗仁教授、刘素真副教授策划。展览展出林若熹经典作品和近年力作三十多件,包括中国画各种题材各个研究方向。展览举行期间,林若熹还将于筑波大学作“中国画的骨与没骨”主题讲座。


已故著名美术理论家迟轲先生评价林先生:“他的笔法,已不限于唐人所说‘劲紧联绵’,而是粗细兼用,墨法则更加以浸晕泼洒。他的用色早在第七届全国美展获的铜奖作品《春夏秋冬》可看出,当时作为综述评价该届美展的《美术》(1989年8期),认为《春夏秋冬》的色彩是新时代的开篇——该期《美术》的封面。统观他的作品,已完全超出了‘以似为工’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不似之似’或‘似与不似之间’。”郎绍君先生(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认为:“他在解读中国画传统的同时,更对它作了一番认真而广泛的实践。这实践富于探索性,没有风格化;这探索包涵着借鉴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但没有远离传统,还属于古典艺术式的渐变而非现代艺术式的突变。”


林若熹不但注重绘画本身的研究,同时钻研于艺术理论的探索,提出“中国画的线意志”、“没骨之骨”等独特性理论,尤其在其新著作《水论中国画》、《破形中国画》中提出:“中国画的发展从观念的绘画形式看,是从骨到没骨。骨因水而没骨,骨是指笔墨,没骨指越出笔墨的染色。写意画、工笔画用水是被动的,没骨画用水则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当用水主动时便进入现代没骨画。他还进一步认为:“水是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先是笔墨自然观借自然对象形的表现成为传统,后是肌理自然观使笔墨自然观成为传统。中国画的自然观,从比附自然,到笔墨自然,再到材料(水)的自然。从传统笔限到现代笔限,水的自然是中国画传统自然观的具体表现,更是现代自然观的具体落实。传统中国画如果是笔——墨(色)——水的序列落实在骨的审美,那么现代中国画就是水——墨(色)——笔的序列落实在没骨的审美。”


林若熹先生先后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其作品涵盖白描、工笔、没骨、写意。他为艺术而生,对艺术的探索永不止步,是一位永远走在探索路上的歌者。



部分作品预览:


光耀 193×400cm 纸本设色  2009



明华 46×70cm 纸本 2016



秋蝉  69×69cm 纸本  2017



五彩 180×180cm  纸本  2010


了无 28×28cm 纸本  2016



晚风  28×28cm 纸本  1992



乡礼 66×66cm 纸本  2017



无声  91×90cm   纸本  2018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