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对壁画、岩彩的探讨

人员:林若熹教授 刘文东

地点:北京珠江帝景寓所

时间:201066星期日

 

:您概念中的壁画与传统中的壁画有区别吗?

:没有,壁画是一样的。

: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灌输这种壁画与卷轴画的关系?

:最大的区别是要认识到壁画与卷轴画的欣赏方式是不一样。壁画是大尺幅的,需要远距离观看。卷轴画是近距离把玩的。即使是卷轴画,一旦画成大尺幅的画作,也要将其当做壁画的欣赏习惯来处理。大尺幅的画作可以沿用卷轴画的制作方法,但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最后视觉效果。尺幅一旦变大就必须要退远观看,如何把握整体,这就需要制作者在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如块面的处理等。传统也有块面,但传统的块面没有像现代人那样运用构成的方式,但传统运用了粗犷的线条使画面产生块面感的同时粗犷的线条也可以撑起画面。如果将卷轴画放大又不使用粗犷的线条支撑画面,画面就会撑不起来。现在糟糕的地方就是把卷轴画放大到壁画的尺幅,但线条却还是使用卷轴画的细线,甚至色彩的使用上都还是用细颗粒的材质,本来壁画使得欣赏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可以在大尺幅的卷轴画当中使用粗颗粒的岩彩。日本的画是将壁画卷轴画化,用粗颗粒的岩彩画成一个小块的画面,但方法却是壁画的方法,缺乏对近距离观看的关注。而我们现在是将卷轴画壁画化,所带来的效果就是缺乏阳刚之气,一片阴霾模糊。

:所以现在日本画就是缺失了小画所要承载的细腻。

:对了,卷轴画放大了就缺乏了大画的力度,这都是两个不对的发展方向。

:回到您的作品。您的许多作品尺幅也不小,但并没有将线条强化与放大,甚至于放弃线条的画面隔离性。

:放大画面要成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线条放大,加粗线条的视觉呈现。一种就是块面的对比,我选择的就是后者,加强色块的对比。灰色的画面肯定要通过加粗线条的方式才能使得画面成立,否则就一片灰蒙。

:就是一片所谓的朦胧美

朦胧美没什么不好,但都是一个调性就不对了,所以需要几条粗大的线条支撑画面。我所采取的就是色块的对比,背后支撑我的是色彩的构成。

:我一直有个误区就是:您的国家课题是线意志,所以就不自觉地对应到以线的导入看欣赏您的画。

:就算我的画面之中没有清晰的线出现,但色块与色块之间依然呈现出一种线感,这种造型同样符合中国画的造型修养,并不矛盾,这是一种显性与隐性而已。如果不懂得中国画线的意志,线条处理起来就会出现硬帮帮的感觉而缺乏味道。

:那就是像工业焊接似地将两者并置在画面当中,没有任何修饰和处理。缺乏类似桥梁作用的引接。

:实际就是边缘线的造型问题,画面形象之间边缘线的造型问题其实是需要非常考究的。

对岩彩的探讨

:另外您提到的岩彩与现在蒋彩苹的高级岩彩班与广美陈文光所负责的岩彩工作室是否有区别?

:岩彩的材质都是一样,只不过就是蒋彩苹的岩彩班所呈现的是一种向重彩靠拢的倾向。陈文光的岩彩工作室教学虽然不靠近中国画的重彩,但靠近日本画的偏西画的感觉。还强调画面的平面性,具有一定的中国画味道。岩彩的本性就是粗颗粒,所以要发挥这种粗颗粒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使用选择性,适合绘制大尺幅的作品。

:就是通过岩彩来解决画的尺幅问题。一种赋色方式,或一种质材的选择。

:它本来是一个画种,是日本画的一个种类。近年随着日本大量的绘画质材的涌进,文化部为此开了许多重彩班,现在连高校都开有这种岩彩课程,这是一种事实,作为一种新型的画材引进是一件好事。我所认为的岩彩是中国画的岩彩,而非日本画的岩彩。其运用的语言是中国画的语言。它只是用了岩彩这一种质材,但作品所呈现的还是中国画的特性,遵循中国画的规矩、精神与审美习惯。

:就是说您是通过岩彩这一种材质去绘制中国画,画面具有中国画的审美特性。

:对,它还是中国画,只是用了粗颗粒来绘制,特别是裱板的绘制。壁画卷轴画化并没有错,但要考虑卷轴画的近观感觉。如同近观可以用笔墨画出笔墨的微妙变化,近观的粗颗粒也完全可以表现粗颗粒的质地与肌理。现在很多的肌理制作是不明白为啥在做肌理,如果将非常丰富的肌理又回到淡雅的感觉就没意思了。

:我自己对岩彩本身并不太了解,受到现在许多岩彩班作品的误导,将岩彩几乎等同于肌理的制作。因为现在岩彩班的展览作品都是为肌理而肌理,似乎不做肌理、不显示出肌理的许多特性就不是一张好的作品,所以画面上混杂了许多的肌理,真是体现了一种别样的质材美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