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画格人生

/林若熹

陈章绩梅竹栖雀图卷纸本彩墨54 x 235cm 1988
古人以为人品即画品,故古人追求画的最高品格是画“道”—天人合一之道。这样看来古人所谓的人品已超越了人类的道德品性,是宇宙的品性。因此对人生的修养,就是对画品的锻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为天下之大本和达天下之大道。陈章绩教授的画绝无故作之态,也无惊心动魄之画构。平和正气之笔墨常常道来,却能使观者举手击节致中和。
一、讷言敏行
先生是属于那种呐于言敏于行的人。
先生为人不攀缘,谦和稳重,只求可以安静地追求他的艺术理想,专注于内心对艺术的追求,勤于教务及画事,而作风平易、实正。其艺事过程始终保持一种和平致远的心态,但其作品的量与质却表现出先生的勤敏与锐志。苍山如海风起云涌,烟壑劲松,激扬睿智的胸怀溢然纸外。先生勤敏人生慰求于艺海中感觉骇浪涌击与婆婆倾动,而对于尘俗却如画面的平和与内敛。
在许多人眼里,岭南画派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岭南地区的艺术特征,有些人却喜欢将此作为一种荣耀的身份。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关山月研究会理陈章绩新线路纸本彩墨178 x 97cm  1984事、岭南画派纪念馆咨询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或者是本分和厚道的性格使然,作为岭南画派弟子的先生却是像一枝饱满的谷穗那样低垂着头,平静地站在沉冗的介绍和约定俗成的论资排辈之外,从不以身份地位炒作自己,认为艺术自有历史和睿智而眼光犀利的评论家作定论。

令人羡慕的是,先生旁边有一位与之比翼画坛,对其在艺术上保持专注状态的支持者。先生夫人关怡为关山月之女,在艺术修行上自有见地。关怡老师既是关山月先生生前助手,也是陈章绩教授的贤内助,南有比翼鸟焉,相得而飞。尽管伉俪之画各有师承,审美情感和表现程式大相径庭,在艺术追求中不但没有产生排斥,却是更相得益彰,相互相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在艺术人生中并没依傍关山月先生,反而极尽弟子之诚敬。
先生早期的素描非常好,造型能力很强。下乡写生人物肖像不用炭笔起稿,而是笔墨直接写生。据说是关山月先生所要求的。大学毕业留校时,杨之光老师建议他在人物组,但由于当时国画系的花鸟画专业严重缺教师,先生便根据安排的需要到花鸟专业那边去了,刻苦钻研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技法和理论,继承、学习传统绘画的精粹。尽管从事的是花鸟画,但由于造型基础的扎实,除花鸟外,人物、山水等题材均有涉猎,并对所画题材都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现代艺术史中的一个杰出抽象画家)曾说:“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我觉得这一句话用来形容先生的艺术恰如其分,冲破了题材、专业的樊篱,更能关注内心本质的需要。
几十年来,先生笔耕不辍,一边以饱满的激情潜心创作,一边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育生涯中,他诲人不倦,亲自编写讲稿、范画供教学所用。他从给附中学生上课开始,到本科,然后是收研究生—除专业课外还指导毕业论文。即使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后,还毫怨言地指导研究生学习。先生艺术的激情永远是充盈的,他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创作不断。艺术源于生活。“不到生活中去,就画不出画来。”先生受关山月老师的启发,深悟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先生是个勤奋的人,多年来,他走遍“天涯海角”,北抵敦煌,游历太行山、黄山、长江三峡等,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令人惊喜的是,先生每次外出采风体验生活或参加活动回来后几乎都可以有新的创作出现。早期下乡武汉郊区得《归途》;在新会体验生活得《鱼米之乡》和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老师等人赴湛江堵海工地劳动得大型师生合作国画《向海洋宣战》。
70年代,先生终于以((春闹葵乡》、《西沙丽日》而成名于世。之后,先生又源源不断地写出像《红梅图》、《黄山云涌》等一大批深受称誉的花鸟、山水作品。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与吹捧,先生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在艺路上迈进。1977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选为理事,其艺事得到行内外的肯定。在2002年,年逾花甲的先生竟然创作了一批高质量高格调的花鸟作品,这种永不停息的刻苦精神不能不使我等后辈自叹弗如!陈章绩春闹葵乡纸本彩墨68 x 116cm  1974

二、奔腾不息
先生是那种为艺术理想奔腾不息的人。

先生传递给外人的信息永远是平静的、宽容的,低调本分的,几乎使人完全忽视了他与生俱来的汹涌激情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而大多数时候,他这一点只属于艺术,并且永远保持在饱和的状态。
对于生命的袒露,理想的表达,都在“胸中丘壑”、“纸上林泉”中。先生在艺术中常用大自然一虚一实的两个母题一-云海与瀑布,营造心灵的栖息地。云海激荡,不梦不幻,清朗明晰,虚物实现,深广无边;而瀑布奔腾,无偏无邪,源源不断,动态静现,畅致隽永。
先生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寻找能代表自己感情的题材,并通过填密的笔墨酿造,使之形象化、典型化。先生在山水画中偏爱选取高山大月}、苍松古道、平云飞瀑等为主体元素。例如《峡江云图》画面凝重厚实,壮丽浩莽。在构图布局上,大面积的群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山间白云萦绕,只分别在山前松后的左上角安置了一线瀑布以及在右下角处画了一弯江水以及破浪前行的帆船。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烘托出三峡山峰的巍峨,同时突出了阳刚之中所含蓄着的灵动和旺盛的生命力。再看《奔腾不息》,一幕巨大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正从左上方飞泻奔腾而落,击起飞沫如雪,瀑布前方、画面右下角处巨石突兀,石上苍松挺拔,而一只黑鹰搏击于水汽之间,在画外仿佛依稀听到水声奔流不息的咆哮。除此之外,先生还画了《飞瀑长流》、《红陵旭日》、《幽涧》等一批同样沉雄博大,浑厚华滋,令人热血衷肠、心涛骤起的作品。罗斯科的目标是要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人灵魂深处。其实,从寓情的角度看,这种《峡江云图》、《黄山云涌》、《飞瀑长流》、《奔腾不息》的状态又何尝不是先生的人生哲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态度的不经意流露呢!

三、正道无邪
先生是那种经历无数,眼睛却依然清澈无邪的人。
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在广州,经济效益的概念延伸至各个角落,价格似乎可以衡量一切,艺术也不能例外。有人作假,有人以次充好,也有人通过种种社会活动以抬高作品价格。社会对岭南画派作品的炒作很是火热,由于先生作为岭南画派弟子与其艺术成就的缘故,自然也引起了商家与收藏家的关注。但先生只对艺术执著地追求,,已、灵和精神丰裕的他对艺术市场却是关心甚少,在潜心绘画之外,倒是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名家书画贩灾义卖会”、“修复黄埔军校旧址筹款”,还是“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州市文艺发展基金会”,只要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先生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捐赠作品的方式去回报社会。 在书画收藏上,普通人难分作品真伪,稍不谨慎就会迷惑上当。因先生的特殊身份,他经常无偿担任着为社会的书画收藏家、爱好者鉴别关老、黎老画陈章绩公社书记纸本彩墨44 X 30cm  1978作的事情。尽管有时要遭人i}病,但他依然一如既往,既认真又负责。 “你可以沉默,但不说违心话。”对作品真伪鉴别,先生心中只有真与假两个标准,并且要把它勇敢地说出来。他既不帮凶,也不帮闲。有一次,有个书画爱好者意欲买下别人低于市场价格转让的关老的一幅《红白梅花图》。为求放心,爱好者将画送到陈章绩教授处请其鉴别。那画作效果乍看颇为不错,但是先生经鉴别后依理依据地指出该画为鹰品:因为临摹者功力不足的缘故,致使该画背景不够自然,花瓣不符合关老画法等,并仔细与爱好者分析其中的许多不同之处。事情的结果,当然是爱好者因为陈教授不嫌麻烦的认真鉴别而避免了当一个假画市场的冤大头。在鉴别上,最轰动的一次是2005年的珠海市博物馆展出假画事件。先生与关山月、1978 黎雄才家属和一批资深书画家一行去珠海亲自鉴别真伪。当时先生还带去关老的相关印章,与现场画作上的印鉴进行仔细比较。先生告诉人们,印章就是画家的标记,也是鉴定画作是真品还是鹰品的重要依据。那些画被发现印章都不对了,几乎可以肯定画确实是假的。尽管这个事情后来还传出了很多版本,但先生从心底透出来的那股正气让世人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奉行“人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年头,一个人如果在正道上走,人正、气正,自然也就无惧于世俗的一些丑陋了。
四、厚积薄发

先生是那个在艺术修行上厚积薄发的人。五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从立志从艺开始,先生已经路过年轮中的“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之刻度。自1957年考人武汉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至今,50

年来,先生一头扎进艺术的海洋里,有幸受业于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大师,并于修业期间有缘得到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郭味莫及田世光的言传身教。先生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致力于研讨中国画技法,在花鸟画、山水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参加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画创作组,并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厅、中南海及我国驻联合国

陈章绩西沙丽日纸本彩墨109 X 109cm  197 代表团等处作画。

1991年与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等六人在新加坡举办“中国岭南画派六人画展”。此外,先生的作品还多次人选全国、全省美展,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及国外一些美术馆收藏、出版,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东坡云:“书画当以气韵胜人,不可有霸滞之气,有则落流俗之习,安可论画。”先生的书法就像早期的速写、素描、色彩的造型基础相当扎实一样,早在青年时期就短指于画界。大凡好画是写出来的,这已是共识,画法从笔法,近现代大家无不着力于“写”字,无论以篆人画的齐白石,还是以篆草人画的黄宾虹,抑或是萧散飘忽的傅抱石,冷逸凝重的潘天寿,皆具“写”意。写之笔力墨势水性的气韵便融解了形的俗念套现。五十年的人生阅历,绝无悔怨之言;五十年的笔墨,毫无霸滞之气,娓娓地述说着人生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一切 喜怒哀乐都化为美的笔墨,善的画构。
先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给人展示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事实,重要的是,它显示着先生在艺术生涯中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今,先生将及古稀之年,心路经历和艺术积累俱渐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对时间的沉浮、荣辱,对艺术的理解也到了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老骥伏杨,志在千里。先生呐言敏行、奔腾不息、正道无邪地在艺术修行上已沉淀了太多的东西,是到了应该喷发的阶段了。先生正打算着画几幅大的总结性的力作,我们翘首以待。

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ART JOURNAL 2008.2英术举报55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