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一方水土生就一方人——林若熹艺术评论

周韶华

一九八九年初夏,在广州参与评选全国七届美展的中国画作品时,林若熹的《春夏秋冬》画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林若熹出席武汉的“全国第五届花鸟画邀请展”的研讨会,在会上发言时,引起我的注意。一打听,原来是]4 《春夏秋冬》的作者,我激动地说:“哎呀,我们早已神交了,原来《春夏秋冬》的作者就是您!”我确实喜欢林若熹其人其画,更感兴趣的是造就若熹的艺术气质的潮汕,便约在春节前后到他的家乡广东潮汕特区惠来县住一段时间。一来避开冗务和应酬,沉下心来守寂寞之道,二是想从这位青年人身上吸取些锐气,感受潮汕文化的风采。元月二十九号起,已住到若熹的家中,从此喝起工夫茶,吃起潮汕菜,体验潮汕的生活来了。进行艺术评论仅仅是就画论画,很难由表及里,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质量是与他的生命的质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平常的生活体验有关,尤其是造就他的历史是更本质的要素。若熹的画,尊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他虽饱经磨难,却没有感情发泄,像是从生命里缓缓流溢出来的渴望。细细品味,还略带淡淡的忧伤,在优美而平衡的节奏中,深藏着稳定与坚毅的气质,外柔内刚,隐藏着一种来自生命内部的无形的力,.一种沉重的东西,和坚不可摧的信念、虔诚和执着地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他说:“尽管我将漫长的黑夜浓缩/尽量地吞噬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或者漫长的黑夜除了闪亮的皇星星/还有偶尔强光/枣也是一闪而灭/我的苍白还是溶不进这浓缩的黑夜。”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其心灵如此丰富,这使我感到很惊奇。初到潮汕,异乡异土,什么都感到新鲜,听不懂特殊方言却很想听懂。浓郁的区域文化风俗,深蓝色的大海,温和的气候和四季常青的瓜果蔬菜,要什么有什么,甚是丰富。我对潮汕的最初印象是这里的山川灵秀,地灵人杰,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改革开放给特区人民带来了嘉惠,这方侨乡真是得天独厚,幸运之极!可是深入一层去了解,却冲淡了上述印象。原来这里人烟稠密,耕地不足,这里的人因为求生存发展飘洋过海才成为“华侨之乡”的。苦难的历史是迫使潮汕人奋发拼搏的根本动力。联系中国历史来看,许多先哲圣贤哪一个不是艰苦奋斗功成名就的?若熹坚韧的苦学精神是惊人的。他能终H关在一间狭小阴暗的小屋里读书作画,苦闷时也不对他人言语,有时独自在荒野的树荫下'一读就是一整天。这样循环反复,经过许多春秋,才走上社会的。僧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写道:“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艰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他能自学考上广州美术学院,并且成为该院国画系的教师,就是由坚韧不拔的毅力而铸造的生命的质量所必然的。八十年代是中国画发展史上很活跃的时期,在大讨论、大撞击中,人们面临着转折、反思、探索、观念更新和寻找方向,众说纷纭,有不知所措的。在这种势态下,若熹头脑冷静,自我控制力很强,保持着宁静致远的心态,内心平静,气度平和,在艺术上始终把握力度和节奏的优美平衡。他虽有过很深沉的苦闷,但在艺术上不走荒诞或情感倾斜之路,他内心也有过骚动,但不轻意发泄。他认为静态所暗示的是更为内在意蕴。大千世界的永恒魅力,既可以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又可以从微观角度去展现。若熹的独到处是以兼工带写,精彩绝艳的小品系列见长,这是他有心无声营造的适于自己独步徜徉的天堂。他更多的小品是小中见大,展现的是大千世界的纯粹、净化的空灵美。他所追求的和谐美,井然有序的静态美,并非老庄的“山无蹊隧,泽无舟梁那种原始的和谐,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呈现的是生命的永恒魅力,是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上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为宗旨。林若熹所追求的静态美,平衡美,和谐美,是寓动于静,寓刚于柔,类似气功态的境界,是一种高品位的内在神韵。他那细腻柔情的艺术内涵与潮汕文化的陶冶有很深的关系,与秦声楚调则大不相同。在我考察了养育他的潮汕山水之后,粗略知道一些潮汕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后,我敢说:“一方水土生就一方人”,岭南东南隅的海洋文化是他成长的土壤,宋人的小品画则是他的参照系。他那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终于感动了上苍,赐给他一方小小艺术天地。

(周韶华:著名艺术家、评论家,湖北省文学艺独的超越者术界联合会主席)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