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中庸之道与图式的纯化

林若熹

林若熹 初阳 林若熹  白天鹅

林若熹 初阳 林若熹 白天鹅

中国古代思想发端于孔、墨显学的对立,成熟于儒道互补。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两极的统一表现就是“内圣外王”。阴阳学说是用关联模式达到了“道”所体悟的境界,它影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科学理论。中国画在唐宋就已形成写意水墨与工笔重彩两极。按现代的话说就是抽象型绘画与具象型绘画。中国画的历史就是限于两极间来回摆动的历史,这跟西方绘画先从一极发展到另一极的发展方式大为不同。从一极出发,总是变化发展,到达尽头时,必从另一极开始。在两极间上升发展是高度的变化,是悠久而无疆。这是儒道、出世人世、阴阳、工写两极分法。要使之合度而共存,必有折中、中和、包容。中庸从修养化育的切点切入人性的探讨:“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再从人性化育切人天地之化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贝}{可以与天地参矣。”诚好比天体的星球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人生要像星球一样有自己的运行轨道。除了诚的天性,还得诚的努力,诚的天性是为成已:即塑造自己,以仁为依归;诚的努力是成物:即求得知识,以知为前提。天性是白圆的线,人生是不规则的线。人诚的努力使其曲之,执着使其曲成圆的天性。人“性”之圆再与天“性”之圆合,合而为“一”,故“中庸”之道被称为“天人合一之道”。而诚便成为人生的装饰美。中庸正是此法。早在殷、周古代想萌芽之际,时空合一已隐约显现出中庸之道。《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此论影响了后来陆、王学派“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命题。“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微,微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履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物而成”。至诚能穿越时空,合天之性,与万物性同。

从审美角度来看,“中庸”描述的是一种境界,而非现实世界。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审美是道艺合一的,无论是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怨”说,还是孟子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也”的观饭,抑或是张彦远的“成教化,助人伦”的倡导,都可以看出宇宙的美德是圆满的“道”,诚就是用来形容这天“道”的。通过人的有形至诚的美德来证天无形的至善的道,用人间“礼”的秩序美来感受天道的“悠久”与“无疆”的恒常。古代中国画家用诚的修养表现弧线的审美。弧线是圆的线段,中国画家用弧形所表现的宇宙中的人与物是圆满的“道”的“线段”。

林若熹  迎风

林若熹 迎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情感分类成节,而选择其最具有含孕力的一节一一中节。这中节符合天下之道,中节行为符合天下之法,要合法必用工夫修养,工夫修养乃致“和”。中是天性类取,和是后天的努力,诚是使人生朝着道的方向走向圆满,中和是人生过程弧线的实操。那么,古代画家在物象与我象的交感过程中所类取的弧线表现图式就与“致中和”的弧线图式同出一辙,因此古代人品与画品是重叠的。

从西周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看出古代先贤对事物的差异性早就有认识。只有识异,才能求和。“天人合一”就是最高境界的“和”。这种来自人们的直观经验,所唤起的对感性生命的联想,是感性生命的类推。与其说是哲学层面的推演,不如说是审美的思考。我们以宋代工笔花鸟画为例,来说明这种审美思考。几乎所有的宋代工笔花鸟画都没有表现色彩透视及色彩的微妙变化,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第一,类色型的表现。类色是“以已形物”。第二,平光型的表现。此手法是在思考现实的三维立体与审美的二维平面之间聪明的选择。第三,装饰型的表现。装饰型是对感性经验梳理的结果,梳理是为了表意。

那么线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呢?首先,必须具有审美独特魅力的线造型。卡西尔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而人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symbols),然后通过“符号”创造文化。人一出生,生存本能就是寻找母乳,这跟所有动物一样。乳房的圆是人最初而又最深刻认识的符号,圆形乳房对婴孩来说,在吸第一口奶时,就林若熹 冷静  第一次体会挫折的痛苦,第一次尽全身的力气,第一次因吸乳成功而获得成功的愉悦,第一次……。总之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来源于圆形乳房。乳房给予了生命源泉的同时,也给予了圆形的图式。这就是小孩开始时的涂鸦,最先出现的图式是圆形的原因,也能解释人类早期岩画的人面圆形的图式。陶纹中最早最醒目的是人面圆形图像和涡纹图案,而岩画人面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构成了总长达4000公里的惊人数字,更为惊人的是,绝大多数岩画是圆形人面画,因而被称为人面岩画。在少儿的绘画中,画面出现最多的形象是放着光芒的圆形太阳,以及有着圆轴辘的车。另外,易学史上流行的太极图有三种,分别为周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均为圆形。周敦颐融会易、道,所作太极也是圆形。圆在易、道、禅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它们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圆。而中庸的“致中和”和庄子的“物极必反”却是别一意义的圆。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又一个古老而终极的命题。从圆的宇宙意识,在生命情怀的观照中,提纯出弧线的审美,这样弧线就具有了审美原型。中国人讲含蓄,欲扬先抑,刚柔相济,弧线具有这种表现品格。中国画的线也同汉字一样,由于生命的导入,使“线”含多义,情绪至多。弧线是圆的任意一段,弧线的发展便是圆。可见要把刚柔相济、具有生命张力的线画好,实在不容易。白描画是中国画线艺术的最高体现。我们从“白描”这两个字就能感觉到技巧的重要。就象书法一样,一个“法”字点明了没有那一门艺术像书法那样注重技巧。古人总结的十八描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白描的技巧不但体现在运笔过程中的干湿浓淡、快慢提按的把握,还体现在对线本身造型圆的操控—线在感觉上的横切面为圆。

林若熹 掠月 因道而象。对“象”的追求,对审美的思考,并不是创造出与自然重叠之象,而是创造出与自然平行之象。自然与象之间是作者心灵之桥,他要求欣赏者也要用心灵之桥,通过作者之象,产生自己之象。古代文论中的“韵味”、“味外之旨”、“文已尽而意有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是这种欣赏意识的体现,也说明了作者表达的是最具有含孕力的状态。由此可见,画面所出现的笔线就不止是“工夫”,还含孕着“意”。连着意的笔墨能随心而写,可见其笔墨工夫之深。

林若熹 掠月

林若熹   热土  林若熹  清流

林若熹 热土 林若熹 清流

林若熹  烈日

林若熹 烈日

林若熹1963年生广东惠来县人。现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作品《春夏秋冬》、《山野颂》,《艳阳天》等先后参加第七、第九届全国美展及2003年北京双年展等展览。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