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论林老师摘录
 

周韶华认为林若熹的画“入诗入画,有一种朝气的感觉”,这种朝气不正是林若熹的画之张力。也是现代中国画的新气象。这在以下的研讨会发言中有足够的陈述1991年湖北研讨会。邰声朗:“从年轻一代而感到身上有压力”;樊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他的创作的确是在创新”;魏扬:“年轻人生气勃勃,才情韵表现得比较好”;皮道坚:“今天看到展览后很吃惊,林若熹的画有清新之感外,还有那种对自然观念的感受”。1993年广州美术学院研讨会。杨之光:“他的国画感受新,形式感很新,可它还是中国画”;郝学仁:林若熹的作品“很有现代感,从他的构图,色彩,画面的处理效果,到表现的那种情感都很现代”;方楚雄:“在工笔重彩方面给人一个很鲜明的面貌,比较耐看,每张画都经营的比较够”;邵宏:“他并不是总是遵从美院传统所学,而是经常往边缘上想一想”;陈少丰:“他的画和传统的画相差是很远的,但是在感受上还是中国画”.2005年中国美术馆研讨会。郎绍君:“在当代画家中,像他这样寻求更高的文人素养,但又不是走传统文人画的那种素养的道路,具有示范意义,或者说是典范意义”;刘曦林:“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对今天的追求,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或对国外文化主动的诠释,塑造出很多独特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非这个时代塑造出来不可的东西。那么,我想林若熹是其中一个”;孙克:“林若熹的作品就带有一种主观的追求……整个调子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感觉很突出,很有特色,很不俗,有想法”;殷双喜:“林若熹老师的画具有他本人的非常现代化的东西”;陈覆生:“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我是非常尊敬(林若熹)的,我们看到了精雕细琢,深度刻划的工笔画”;牛克诚:“你的创作具有了一个绘画史的意义”;杨斌:林若熹的画“通过设计形式去传达给每个人的眼光,让这些眼光更充满人的感性的东西”。戴志强:“他是有思想的画家”;王镛:林若熹的画给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文本”。2009年4月古元美术馆研讨会。杨惠东:“他是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努力把各种艺术门类,艺术语言打通”;张桐瑀:“我们通过林先生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活动,就会感受到当下画坛的一些弊端,也能感受到林先生内心地忧患意识”。杭春晓从林若熹各种各样形式语言的突破,及丰富技法所产生的变异性中,总结为“多元的创作手段”;谭秀江博士在感慨“天道酬勤”之后又认为,林若熹“在知性和感性之间总能下意识地找到某个契合点,并由此进入到某种未期而然的自由及愉悦状态,还让我深信若熹可能享有某种‘天赋其材’的际遇”;胡斌:“林老师从中国画论文化史的认知这种个人实践,得出的一种理论构架”,使其具体实践自信而又丰硕,两者互为坚实;魏祥奇:“他或者是进入了一种参悟的状态”;罗兵:“其内心刚强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苦行僧的生活使人敬畏”,因此“林若熹绘画的图示性是很强的”。

邰声朗:林若熹的画以大自然为母题,表现出一种有神有情的神韵。

周韶华:林若熹在这个改革开放新型城市,不被经济所左右,集中精神把艺术深入到化境,这也是研讨会大多数人的共识。

樊枫:林若熹画路过多,从而应“择一而从,抱一而论”。虞小凤也有同感认为:“风格技巧,手法不定”。而张隽先却不同看法,创作手法多,在处理画面时有更大的活动余地。皮道坚却总为:不断试错的方法是为了创新。

魏扬:林若熹的画与时俱进,注意艺术语言地锤炼,符号的个性化。

易圣群:林若熹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是在跳出自然客体的束缚的基础上。皮道坚先生更一步认为林若熹对自然观念的理解,是一种东方人对自然的亲切感受。

皮道坚:林若熹的画面是在不断的试错创新。

祝斌:作为一个当代文化中心之人,应把人们感兴趣的东西与当代文化艺术敏感的东西混合起来。

易圣群:有些人办个人画展,看一张画就够了,何必拿一百张,几千张?

张隽先:岭南画派继承多发展少,千人一面。

杨之光:“林若熹有个长处,他吸收了很多现代艺术的优点,甚至于很多画种的优点”。

陈章绩:林若熹同志“能在从生活里面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并从中转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林丰俗:一个人只要把握了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技法以后,他又能很真诚的做他的事业,很真诚的追求他的艺术理想,他的画面会自然的反映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同时地带有一定的民族性。

郝学仁:“78年跟林丰俗下乡,速写本画了有三大本,小的也与两三本。回来以后作用不大.这可以说是深入生活了吧?也很勤奋吧?但作用不大。怎么样把生活里面的素材提炼成艺术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无名:能出好成果不等于创作创新不难,艰难的创作创新未必能出好成果,但不努力的创新,就难有好成果。是的,林丰俗教授有类似的看法:“他这种执着的精神和他在艺术上下的这种苦功夫,不是很多人能做得到的。一个不一定要很聪明,但是肯下功夫,就可能会有一定的成绩”。

邵宏:“他对肌理效果特别感兴趣,但即便全部是肌理效果,他总是用很传统的东西把它拉回来”。

陈少丰:“他好像一毕业就是为了表达感情,表达一种情调”。他的工笔花鸟画“都是近景,前景,甚至花,叶的密度更是人为的往前推了.……但是他在表现上还是有层次的.让人感觉很深厚,引人遐思”。

梁明诚:“没有浮躁的心态,没有不切实际的名利追求,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太多非分之想。而是沉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去追求”。陈章绩教授也认为:“林若熹同志能沉住气,耐得住寂寞”。

潘行健: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真实与幻觉,具象与抽象,工笔与写意,有骨与没骨等等都在林若熹画里有表现。这种矛盾统一体的表现好坏是与会者共同讨论的话题,潘行健教授及周彦生教授等大多数人持肯定的意见。其中林丰俗教授对林若熹画路开阔及矛盾的统一体有独到的看法:“艺术的追求也不是太绝对的,其中包括大家都认为很正确的东西,如果没人另作他想,就很难有新的东西出现”。

郎绍君:“林若熹的工笔画总体风格不粗糙,也不柔媚,正好在刚健清新或明丽清新的风格;这种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在刚柔之间取中的一种追求”。

曦林:在工笔花鸟画和西方冷抽象的构成美学上,在水墨和色彩关系上,在线描和设色上,白描和没骨的关系上的处理,我想他已找到了恰到好处的中介点。工笔重彩本来就有设计意味,理性推敲的极至就有装饰美,“林若熹对工艺设计与冷抽象的装饰味道有自己特殊的感受”。

孙克:“你看他的人体,大写意,山水,也有工写的花鸟,这些方面都说明他在画家中的能力超乎寻常人,画画是门手艺,画家是匠人,这不是褒贬问题,而是它的本质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他能把思想亮出去,有的人一辈子甚至“大家”都很难”。

殷双喜:工笔画有两个主要的毛病:一是因工笔必须是精心制作,其工艺性具有技法极强的传承,规范性,使画家很难呈现出一种率性,追求的个性;二由于现代工笔花鸟画往大画发展,就出现了小卷轴画,放大成大壁画;或一花一虫一草在画面重复出现成花布。

陈覆生:“林若熹的工笔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他的技术层面是超越于一般人的。……同一作品中有不同的技法的尝试与运用,在不同的作品当中,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

杨斌:他始终强调画面构成感,设计感。这可能来自他对形式感的偏爱,同时我觉得,他在进入这样一种静态当中,他不断融入一种诗情把他意象化。

戴志强:林若熹的画是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是在林先生千变万化的作品表现流露出来的。这与千篇一律的形式表现及同一题材的不断重复是不一样的”。

王镛:“林若熹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也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有全面          的当代的文化修养,无论是对传统还是对西方现代化的东西,他都有所了解。不光画画,还写诗,还雕塑,还设计,真是多才多艺”。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