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静穆之美——林若熹写意水墨画新作读后

李若晴

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世界美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与发展,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美术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变革的命运。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传统中国画艺术,不管历史上曾经如何辉煌,出于适应时代的需要,它都不得不因为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的改变而变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写意水墨画变革课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一名接受西方绘画精神影响又深切领悟中国绘画意境的艺术家,林若熹自由地吸取这两者之长为己所用。在他近期的水墨新作中,或为搜奇揽胜的写生,或为寻常小景的点染,均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形与色的意味颇为隽永。其中所呈现的面貌以色彩的明秀、点与线的萦绕、泼洒占了主角,而实物与地貌的特征渐趋隐淡,游离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盘桓于写形与抒情之际,看似要向着抽象表现主义的方向发展,却又漫逸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他一直着力于营造出光色虚淡空灵、人物静谧怡然的诗意空间,触摸人心灵中寻求庇护安详的一隅。他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动人形象,同时融自我性情与情感于其中。他对光色和人性的双重倾注,使其作品超越了普通情境而富于韵外之致。

林若熹曾言:“艺术史发展本身是多线条的,以前我们单线条地总结艺术史,往往是以一种因某种原因流行的观念片面地筛选了艺术的历史,丢失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东西,往往有失公允。艺术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叙述历史的同时就是在选择历史”。他是一位气质和追求都颇为奇特的画家。在众多画家热衷于尝试各种新方法、新观念时,他却似乎始终顽固地把自己置身于中国现代艺术的种种潮流之外,甘当一名守望者、一名与世无争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在不断重复自己,实际上,他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只是因为这种探索是在一种孤独的状态中进行而显得奇特而已。近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求水墨媒材的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创作方法与传统“卧游”不同,也与西方绘画写生具象、收集素材的创作方法也不同,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既要感悟物象,又要对物象写真。其创作方法是:带上纸笔,到自然中去,把其中的各种词汇,根据画面的构成,气势的需要,重新组织,提炼造型,在不断调整中完稿。重组基于自然物象本身,其一须合乎自然生态,其二须合乎心灵生态,二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他创作的起点与归宿。

林若熹的探索,其独特之处,在于氤氲水墨中反省自身,参以其对“道”的领会,而成其意境。他要求欣赏者需以心灵之桥连结艺术家所创造之“象”,而产生自身读画之“象”。而其笔墨,正是此心灵沟通的媒介。此种笔墨并非古代文人所谓的“聊以自娱”、“逸笔草草”,而是在时下的变革中力求自身气质的符号。林若熹善于把握中国画传统笔法,饱满圆润的笔法将笔道、笔意、笔气皆运到好处,其中又透出三分稚气,实大巧若拙也,或湿笔皴染、或干笔皴擦,但无不饱满而具感染力,大块面协调统一,用笔虽简而尽显清逸之境。如其水墨作品《落霞》,为非洲印象系列之一,绘非洲草原的景象,一头用笔墨皴擦的大象占据画面大半空间,背景的落霞采用一种平涂渐变的墨法,此法亦非为中国传统画法所有,然而手卷的形制,却又使得画面平添了几分书卷之气。《静远》亦为手卷形制,物像皆作单色皴涂,具有剪贴画的意味。这两件作品,都不难见出其间所兼容中西艺术的特色。
林若熹的水墨画,最妙之处莫过于用墨,对墨性的独特天赋与深入理解,使其驾驭自如,运用之妙,如行云流水一般。可以说,谈林若熹不可不谈其墨法。笔与墨虽自来相提并论,但墨终究难以取得与笔相等的位置,人们常将其依附于笔而不得自成体系。林若熹的水墨画重新发掘了墨法的各种变化,其作品墨法积微,饱润圆浑,如其作品《菠萝蜜》,树干树枝皆为大笔水墨渲染,饱和丰润,尽显南方朴实的气息;其果实则充满着随意挥洒的意味,情趣盎然。过去,黄宾虹先生有浓、淡、破、渍、泼、焦、宿七种墨法的论述,今观林若熹的作品,其用墨或浓或淡,破、渍、泼、宿、焦皆有上佳表现,焦墨为历代画家少用之法,因其多用易使画面变死变滞,而林若熹画作因有墨色层次的丰富变化,故墨不显板滞而多生意,可谓得之心而应之手矣。

对于画面精心经营为其另一重要特点,画面巧妙构思,平中见奇,这一点在写意花鸟画上表现最为突出,画面多取折枝边角,如《独秀》作奇枝一,讲究繁密对比,虚实相生,颇具气势。《戏浪》中写一鱼,妙思偶得,作戏谑状,意味奇绝。另外《秋晚野望》、《踏歌》、《鱼乐》布局则充满韵律之美,文雅之外,复有装饰意味,这正是林若熹探索西方绘画并融合吸收之妙处。
林若熹一直注重作品结构形式上的稳定与和谐,力图在平凡的形态中体现出一种蓬勃旺盛的情感与静穆的力量,其水墨作品的现代性是显而易见的。他那独出机杼的变形处理,融汇进传统水墨韵味中的现代构成意识,开阔深邃的意象空间所包孕的多义性内涵,以及他对水与色的性能所作的淋漓尽致的新发挥,所呈现出的水色交混、层次丰富、肌理感复杂的艺术效果等等,都与现代人的审美心态十分契合。除了这些技巧修炼可以达到的方面,其水墨画作品最难得的品质,乃是几乎无一例外地自然流露出画家淳朴天真的气质、无矫饰的风的尘染,有如心泉的自然流淌,同时这种气质的自然流露又转化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二零零五年岁次乙酉冬月 书于南村投笔斋

(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生)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