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若熹的画

张朝晖

认识若熹是在他的展览会上,他还不满三十岁,个子不高但很结实温厚,聪明而质朴,外表看上去象是一位地道的北方小伙子,其实他是广东潮汕人。若熹爱读书也爱写诗,虽然他已过了多梦的年龄,但从画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诗意和梦幻。

林若熹既画水墨写意又画工笔重彩。其水墨写意画在粗爽豪放而任意挥洒的笔墨中流露出热烈而激昂的情怀,而他的工笔重彩画则在缜密而精致的营构中体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敏锐感悟和独到认识,尤其难得的是他能在一幅画中融合两种技巧而相得益彰,毫无牵强做作之痕,这既显示出他驾驭传统笔墨技巧的高超能力,又体现出他对传统的把握方式。他的写意画泼墨和积墨交互使用,笔势变幻莫测而又精妙洗练,笔墨效果丰富多样,且能以不同的笔墨来刻划不同的对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毫无玩笔墨之嫌。他吸收借鉴岭南绘画“撞水撞粉”的传统,并创造性地加以灵活运用,使传统的技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到生存空间和转换契机。他的工笔画远学宋代院体近以陈之佛等工笔大师为参照并以现代绘画观念精心组织传统的形式语汇,使他的画将民族特色、地域色彩,东方韵致和现代品味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他的独特个性使这些完全的结合成为可能,同时也产生了他的个人艺术风格。

工笔画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矛盾。如强调绘画个性便易失去工笔画的特色,但过分的制做又易导致工艺化的板滞,而一味写实难以表达具有东方色彩的朦胧的神秘和诗意;多样化技巧的追求虽避开了形式语言的单调,但又增加了其内在统一性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林若熹。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为解决这些矛盾所做的不懈努力和煞费苦心的探索,重要的不是找到一种具体的答案,而是给予我们某种启示:我们丰厚的绘画传统并非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关键是怎样认识和对待传统。林若熹的探索为我们显示了一个客观的前景。

林若熹说:“我尊奉的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尽量把大千世界秩序化、纯净化,去表现一种空灵的静态美,寓动于静,寓刚于柔,寓残缺于平衡。”他虽然经历过同龄人少有的磨难,却并非是感情的一味发泄,他的画象陈年老酒一样醇厚而温和,也象是生命底层缓缓溢出的清纯。仔细品味仿佛略带几分淡淡的惆怅而这种感觉又使精细神妙而富刚阳气的整体韵味更富魅力。由于他内心深藏着刚毅而坚强的气质,隐藏着一种来自生命内部的强悍力量,使他所描绘的大自然绚丽色彩的背后,隐含着生命的崇高,庄严和伟岸。

80年代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空前活跃的时期,在中西文化碰撞、新旧交替的躁动气氛中,许多人在反思、探索、更新观念; 非理性地对待传统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不少人卷入困惑迷茫的误区。而九十年代中国画坛又面临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金钱的魅力充斥了生存的每一寸空间,这是摆在艺术家面前更为严峻的考验。我想林若熹能头脑冷静、心平气和地渡过浮躁骚动的80年代,他会更加成熟而理智地面对新的问题。

(张朝晖:美术评论家)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