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清风一过知秋水——感受林若熹

殷双喜

用“尽精微,致广大”这句话来表述林若熹的美学追求应该是十分贴切的,这是我对花鸟画的当代价值的理解与判断,也是我对林若熹花鸟画创新的深切感受。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林若熹作品的形式结构体现了“尽精微,致广大”,这种精微,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体恤入微的观察,也来自画家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精湛技巧,看过林若熹的白描作品,你可以从那毫发毕显的局部勾勒中感受到人类创造力的出神入化,一如著名外科医生陈中伟在断手再植中的高超手术。而另一方面,林若熹在构图中又敢于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将物象组合与形式对比的力度发挥至令人赞叹的地步。

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林若熹的“尽精微,致广大”体现为他的作品表达了个人内心最为细腻而抒情的心绪流动,同时又以寂寥邈远的心象风景表现了一种千古兴亡的高蹈情怀。而这一点,正是当代花鸟画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精神价值,林若熹的意义就在于他敏锐而鲜明地体悟到了当代人对花鸟画的内在需求,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这种超越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情怀。

我以为对于花鸟画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文化转型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历史上的传统花鸟画,曾经在生物学与伦理学的层面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宋代黄筌父子的写生画稿就代表着中国画曾经有过的写实高峰。而历代众多的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的世俗理想与人文伦理,以花鸟比德,发展为文人画以“四君子”比喻品格情操,从而成为一种古代知识分子身处浊世洁身自好的道德情怀的象征性符号。

林若熹的花鸟画超越了写生与伦理。但他以写生与人文伦理为基础,以岭南画派的开放心态与实验态度,将花鸟画回归于其本色,即花鸟画更多地像视觉之诗,在一种俯仰天地、品藻万物的超然心态中,成为寂静山林中的阳光、清流与松涛。由此,我们透过他的色彩活泼、清爽劲利的画面,不难品味到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林若熹徜徉在温暖的岭南春江,感受到春花秋月、世态炎凉,他没有回避生命的艰难,即使是秋日的落叶,夕阳中挺立山巅的古松,都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纯,虽然流露出淡淡的忧郁,但更激励着逝者如斯的高远情怀。这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极尽繁缛富贵的宫廷花院体花鸟画的趣味。

清风一过知秋水。林若熹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置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长河,用他的话说:“我一直探索的是,在研究古典传统的风格语汇中去演绎出一种适合于现代表现的绘画方式。”这种直面传统,挑战自我的勇气,反映了林若熹的坚韧个性与内在毅力。他将自己放在若干个看似对立的矛盾关系中,从中寻找看似容易成却艰辛的微妙平衡,一如我在文首所说的“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理想。

具体说来,林若熹自觉面对的矛盾也都是当代花鸟画家面临的难题,他在花鸟画创作中多方面的实验,表现了当代中青年画家探索的困惑。

仅举大画与局部刻画的矛盾为例。林若熹能画精致入微的斗方,也能挥洒豪迈辉煌的宏篇钜制。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解决质与势的矛盾,以抽象结构来解决大画的视觉张力,以局部刻画来丰富视觉感受。他注意到中国传统的重彩画有卷轴画与壁画之分,在古代壁画中,花鸟仅仅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局部,常常成为自然环境的象征性符号。但在现代花鸟画中,花鸟的过于谨细与制作,又失去了传统壁画那种挥毫向壁的豪迈气息。在用色方面,卷轴画薄中见厚,精致缜密;壁画块面节奏明晰,线条粗犷。因此他在大幅的纸质媒介作品《华国》等画中,将传统壁画的块面组织与卷轴重彩中的多层敷彩结合起来,使画面薄中见厚,节奏明快,具有阳光下的透明与清新。

此外,在平面与空间、装饰与写意、色彩与线条、工笔与没骨、理法与情意的矛盾等方面,林若熹都积极地展开了实验,获得了许多可观可思的成果。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他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对中国画继承性地革新的艺术理想获得动力。可以说,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家中,很少有像林若熹这样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出入不同画种媒材的持续实践。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在一些人看来是难以统一和驾驭的,但林若熹在新流派、新潮流不断涌现的中国画坛保持了一份理性的审慎态度,执守着自己的艺术目标,在他有关中国画的专著《解释传统》中,他以“实践气韵生动”来阐释传统中国画,以“实验现代没骨”来对应当下的水墨实验,在这两者间形成互补关系。他试图从白描工笔中获得对自然的亲近,从写意笔墨获得畅神抒情的生命气韵,从传统没骨画中寻找现代水墨的视觉格局。这样一种工笔、写意、没骨三位一体的中国画的创新理想,反映了林若熹不同于常人的高远志向,即从传统出发走向现代的中国画的变革。林若熹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看来,他在微观层面的造型与表现解决的比较好,而在宏观层面的结构与图式还有待深化。他近年来的创作不是为展览而画,为市场而画,显示出他正在从丰满走向单纯,从严谨走向随意,随性随縁,为心而画。

黄宾虹尝云:“绘画创意为上”。林若熹以其革命性的岭南画派文化传统背景,走出了一条融合中西、锐意创新的花鸟画创作之路,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传统的现代继承者。他以渐进式的革新,站在了新世纪、新综合的出发点上,力图复兴中国花鸟画曾经有过的辉煌。他能画大画,也能画小画,能工笔也能写意,广收博取。他对中国画特别是传统笔墨中线的研究,确立了他以宏识与毅力拓开新世纪中国花鸟画的大格局,展示了以学者化的态势拓展中国画的多种可能性。他的创作与理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当代学术课题。而他对于山水、风景与人物等写意与抽象水墨的实践,也提示了新世纪中国画家增进全面修养,在综合多能中走向独旨的创新之路。

200633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