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若熹和他的“线”论

饶芃子

我认识若熹,是他报考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考试时,我已知道他是广东知名的青年画家,画作多,还获过全国奖。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报考我们专业。在他之前,我们博士点也招收过来自美术学院的博士生,但他们都是从事艺术理论教学的。在考生多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是否该招收他,我确实犹豫过。后来,是他在面试中提出关于中国艺术中线条所表现的艺术意志的见解,打动了我,让我们接受了他。中国人向来讲“缘分”,从这一点看,我和若熹可以说是有“缘”的。

在若喜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我和他有许多接触,看过他的一些画作,从他在学时所写的文章中,对他勤于创作和勤于思考的个性有较多的了解。他平时不大发言,也不善于言说,但读他写的文章,却可感受到他所倾注的热情,知道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他有时来我家谈读书的心得,对画作的看法,话语不多,却都是个人琢磨、体验出来的,就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中,我看到他所执着追求的“线意志”论正在日益展开、深入。那些日子,他不断在古今名作之间穿梭游走,包括著名的论著和画家作品,他成了画苑里的一个“两栖人”。

现在,他的博士论文《线意志——中国画美学论》已于前年正式出版。这是他苦读、苦作结出来的一个“果”。在这个“果”里,我高兴发现,比之以前,他的文化视野开阔了,论述问题,有一种中西比较的眼光,能够在中西艺术理论的比较中,揭示中国艺术中“线”所蕴含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总结、展示中国画“线”的独特功能基础上,借鉴西方美学的“艺术意志”论,融合、提炼出“线意志”概念,很显其艺术的悟性与灵气。

中国画被称为“线的艺术”,这与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艺术发展历程是密切相关的。若熹选择这一涉及中国绘画艺术本质的问题,将其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艺术意志,一种高度抽象与弧线审美的境界,进行系统的探讨。他运用文艺美学的原理和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述“线”的起源和它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不仅对线条在中国的基础性地位的历史原因、文化原因进行具体的疏理和分析,还对线条表达方式和白描手法的美学意义和审美效果,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实践作为佐;对儒家、道家的思想在线条表达式中的表现,也有历史的追溯和理论上的诠释,特别是揭示了中国画对无形之神韵的追求及动因。若熹自己是画家,在论述有关“线”的含孕力、“线”的有形与无形的分界线等问题时,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和自己对卷轴画、壁画、岩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年画的考察,把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结合起来,文中共提出187幅图版作为论述的佐证,具体阐明“线”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而突出中国画“线意志”的魅力。这当中有他作为画家的多种经验与感悟。

当然,若熹本质上是一个画家,他的艺术气质和艺术追求都在艺术创作上。他还年轻,尽管走过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但以他的才情和毅力,以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敏感,在一个阶段“两栖人”的经历之后,有了一种创作和理论依依相恋的情怀,他会在原先创造的水墨和色彩交融的画艺基础上,创作出更有艺术感发力的画卷。正如有些画家所说,若熹的长处是善于在多种艺术因素的边缘重叠中出新,我认为,他的走近理论并非要让创作转向,而是在艰苦的思想跋涉中寻找创作的新“路标”。我相信,只要他奋力前行,他寻找的“路标”就会在他前面闪现。

20051031于暨南园

(饶芃子: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