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他的世界不只有黑色——小记林若熹

彭丹凝

他有着与生俱来的白皙皮肤,却于后天得了个“黑乌鸦”的绰号,只因他对黑色情有独钟,黑衣、黑裤、黑鞋、黑袜,加上那鼻梁上架的黑框眼镜,手上拿的黑色皮包,无一不在告诉你,他偏爱黑色,而且是固执地偏爱。

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何独爱用黑色这种代表忧郁、肃穆、凝重的色彩来“包装”自己呢?这,或许因为往事于他实在不堪回首。他出生于广东惠来,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七口,日子本来过得幸福安宁。可惜,4岁那年,父亲被错打成特务,不久含冤去世。父亲这一走,把他童年应有的幸福与欢乐也一并带走了。辛酸的童年令小小的若熹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于是他爱上了他认为最能表达他内心世界的黑色。

然而,其父生前那一句“这孩子将来能当画家”的话,又令他一头扎进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从此与赤、橙、黄、绿、青、蓝、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世界,也从此不再只有黑色,而是变得绚丽多彩起来。

他开始日涂夜画。他的美术天赋并不算太高,后天条件更不具备,连画具都买不起,宣纸、颜料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品。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他所得的第一张宣纸是同学送给他的,他高兴得比划了好半天才把纸小心裁成8幅,临摹了8张齐白石的花鸟条幅,并为此欣喜若狂了好久好久……虽然学画的先天后天条件他都不优越,但是他勤奋、刻苦,除了跟老师学,糖纸、包装纸、烟盒纸之类都成了他的资料,不断揣摩。1978年,他开始报考广州美术学院,可艺术之神好像故意捉弄他,连续5次报考都名落孙山。对艺术孜孜以求的韧劲使他第6次敲响了美术学院的大门。这一次,艺术之神终于为他的精诚所感动,领他踏入了国画系的大门。

4年寒窗,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之泉,不分昼夜地研习画艺,有时闭门作画,一连几天足不出户,饿了,就用开水泡点冷饭充饥。到毕业时,他的绘画技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1989年,他的画作《春夏秋冬》以新颖的构图、动人的意境一举夺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林若熹画集》、《工笔花鸟画技法赏析》相继出版,在广州、武汉举行的个人画展均获成功;今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个人画展更在京城引起轰动;在英国剑桥中心出版的《世界名艺术家》、《二十一世纪未来名人》等辞典中,人们都能觅到他的芳名。这位中国年轻的艺术家已经引起了中外美术界的瞩目,昔日的“黑乌鸦”在五彩的艺术天地里飞起来了。

若熹作画,擅把东方的灵性与西方的理性,传统的方法与现代的观念共冶一炉。如今,他用色彩,已由“随类敷彩”转化为“随情敷彩”。在林若熹的作品中,画家力图表现的是一种低沉、淡泊的意境,这使得他的画作呈现出一种悲剧性、梦幻性的艺术情调,但绝非甘于沉沦、消极避世的那一种,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纯化、美化与净化,是于重压、困境中的那种不屈的奋斗与抗争。画品即人品,他的画,是对现实社会的内心独白,是对大千世界的冷静审视,亦是对戏剧人生的深层剖析。

古人有云:“可能入梦的入画,不能入画的入梦”。林若熹,这位被中外艺术界称作“极具前途”的青年画家,正在孜孜以求地用他的画,他的诗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诱人的梦。当然,不是黑色之梦,而是五彩斑斓的艺术之梦!(《南方日报》1993.04.309版)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