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下载
网站二维码
 
    
    
读林若熹新作

迟轲

有人说中国画已经走到了尽头,似乎无可发展了,这话不对。近几年,不少青年画家正在开拓着新途,有的已经达到了精湛的境地。林若熹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刚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的第二年——1989年,即在七届美展上以《春夏秋冬》组画获奖。这4幅小画新颖的章法、明艳的对比色、爽利的勾勒,显示出他在国画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而近几年他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又有了大跨度的进展。无论工笔写意,花鸟山水,都有所创造——甚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林若熹在谈到他的艺术追求时说:“我一直探索的是,在研究古典传统的风格语汇中去演绎出一种适合于现代表现的绘画方式。”

前不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展览,主要展出了他近年的“工笔”花鸟。工笔花鸟在宋代已经达到精绝典雅的高峰,后人如果不另辟新途,顶多只能做一个临摹的高手。林若熹在用线的挺韧和色块的明暗方面,汲取了宋人的经验;同时,他特别发展了由岭南画派先辈——居廉、居巢长期探索的“撞水、撞粉”的方法,他的所谓“工笔花鸟”已不限于“重彩勾勒”,常常采用(或兼用)水色流动的“撞水撞粉”技巧。他的有些画(如《雨丝丝》、《风雨红颜》),氤氲变幻,自由流盈中含有细腻的情致,都得力于这种技巧上的创新。

他的笔法,已不限于唐人所说“劲紧联绵”,而是粗细兼用,墨法则更加以浸晕泼洒;他的用色也常常越出“随类敷彩”的限制。他的章法则融和现代绘画以至现代工艺设计的构成方法,不但突破传统格式,且极富于视象的表现力。

为重要的是,他的每幅画都含有不同的诗境(他自己就常常写具有现代意味的新诗)。所以,统观他的作品,已完全超出了“以似为工”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不似之似”或“似与不似之间”。他的画可以令人联想到大自然,或说含有自然的“影子”。虽然局部的细节可以十分逼真,但却是艺术家自己独造的世界。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是艺术创新上的根本性的东西,而不单是笔墨色彩上的变化。

   天资和勤奋固然是成功的基础,但还需要广阔的视野、豁大的胸怀和敢于突破既得成果的胆识。我在林若熹的艺术探索中,看到了这些优秀的素质。他前进的步子是坚实的。

199210

(迟轲: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联系地址: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15栋103房  邮编:510250
版权所有@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粤ICP备18159919号   ALL RIGHTS RESERVED